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1、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2、颅内动脉瘤是怎样引起的

2.1、先天性因素(35%):

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冲击,这与临床发现分叉部动脉瘤最多,向血流冲击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如内弹力板及中层发育不良)都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2.2、动脉硬化(27%):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压力,硬化造成动脉营养血管闭塞,使血管壁变性,40~60岁是动脉硬化发展的明显阶段,同时也是动脉瘤的好发年龄,这足以说明二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梭形动脉瘤多与动脉硬化有关,也可由于先天性动脉发育不良,晚近发现垂体腺瘤病人较其他肿瘤易于并发颅内动脉瘤,但是否因长期高水平的生长激素诱发动脉硬化所致尚无定论。

2.3、感染(15%):

身体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少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部,颅底骨质感染,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也会由外方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的外形多不规则。

3、颅内动脉瘤有什么症状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头痛、眩晕、黑蒙、感觉和运动异常等先兆症状,然而这些症状因缺乏特异性,往往并不能引起患者充分重视。在各种先兆症状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常为同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先兆。

80%~90%的动脉瘤患者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就诊。部分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常有明显诱因,如重体力劳动、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饮酒、情绪激动、忧虑、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无明显诱因,甚至在睡眠中发病。

多数患者动脉瘤突然破裂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升高、颈项强直、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表现。

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引起各种不同症状。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多见于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瘤,表现为单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受限。大脑中动脉瘤可出现偏瘫、失语。前交通动脉瘤可出现精神症状、高热和尿崩。后循环动脉瘤可引起两眼向同侧凝视和交叉性偏瘫。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动脉瘤可出现视野障碍和三叉神经痛。

颅内动脉瘤如何治疗

1、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适用于下述情况: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

2、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早期手术(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术中采取保护脑的措施(甘露醇,巴比妥类药,异氟烷),术后扩容治疗,目前对于脑前半循环动脉瘤及后半循环的动脉瘤,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术,而对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第一部分的动脉瘤多等待其神经症状改善及稳定后再手术。

颅内动脉瘤如何护理

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保持患者绝对卧床,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

给予合理饮食,勿食用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室内通风适宜,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