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

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

1、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血小板生成不足

见于骨髓抑制药物的应用、辐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损害造血干细胞或巨核细胞的因素;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异常增殖如急性白血病等;巨幼细胞贫血时,血小板呈无效造血,血小板生成不足。

4、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血小板在体内分布异常

主要见于与脾脏而引起血小板数目减少。临床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5、血小板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患有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血小板计数不准确,或在使用EDTA作抗凝剂时,血小板容易结块,计数时出现“人为”的血小板数目减少,其机制与抗凝剂依赖性血小板凝集素有关。

血小板低的症状

急性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血小板低的症状:可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和血肿,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出血多见于鼻,齿龈,口腔可有血泡。

慢性型血小板低的症状:较少见,占16%~29%,发病年龄多>6~10岁,起病隐匿,多无先驱感染症状,但病毒感染可加重病情。出血症状一般较轻,重者也可发生瘀斑、血肿及颅内出血。病程超过6个月。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血小板寿命2~3天,伴血小板功能持续异常.PF3活性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对ADP凝集反应降低。PAIg阳性率达95%。骨髓巨核细胞多为成熟型。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

1、多发性瘀斑、紫癜最常出现于腿部。

2、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3、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

4、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或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5、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也常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