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述

1、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再障发病可能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

2、别称

再障。

3、发病部位

全身。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青壮年人。

6、科室

血液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典型症状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典型症状

出血一般较轻,多为皮肤、黏膜等体表出血,深部出血甚少见;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类

2.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因慢性病症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转化而致,一般起病较急,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出血可表现在皮膜粘膜出血及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眼底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后者常为本病的死亡原因。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

2.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常见于发病初期,以贫血为主要病症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若治疗得当,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乃至痊愈。但若慢性再障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急性的加重,则属于情况较为严重的一类,称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3、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再障比较罕见,属于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患儿除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多发性畸形表现,如小头、小眼球、拇指缺如或畸形、并趾畸形、耳廓畸形等,皮肤还可出现咖啡奶油样的色素斑块,部分病人智力低下,半数以上的男孩生殖器发育不全。

2.4、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又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再障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约占获得性再障患者的50%。获得性再障多数是由放射线、有机溶剂、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环磷酰氨、阿糖胞苷等诱发,是较为常见的再障类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1、药物

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2、化学毒物

苯及其衍化物和再障关系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肯定,苯进入人体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组织,慢性苯中毒时苯主要固定于骨髓,苯的骨髓毒性作用是其代谢产物所致,后者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抑制其DNA和RNA的合成,并能损害染色体。

3、电离辐射

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障。

4、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多为血清学阴性肝炎所致。

5、免疫因素

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血清中可找到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抗体。部分原因不明的再障可能也存在免疫因素。

6、遗传因素

Fanconi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Sc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和再障关系相当密切,两者都是造血干细胞的疾病。明确地从再障转为PNH,而再障表现已不明显;或明确地从PNH转为再障,而PNH表现已不明显;或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红细胞,都可称谓再障-PNH综合征。

8、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报告,再障在妊娠期发病,分娩或人工流产后缓解,第二次妊娠时再发,但多数认为可能是巧合。此外,再障尚可继发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甲状腺或前(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检查方法

1.1、血象

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显着减少。

1.2、骨髓象

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为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晚幼红细胞(炭核)比例常增多,其核不规则分叶状,呈现脱核障碍,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镜检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60%以上。

1.3、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由于骨髓涂片易受周围血液稀释的影响,有时一、二次涂片检查是难以正确反映造血情况,而骨髓活组织检查对估计增生情况优于涂片,可提高诊断正确性。硫化99m锝或氯化111铟全身骨髓γ照相可反映全身功能性骨髓的分布,再障时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摄取低下甚至消失,因此可以间接反映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和部位。

1.4、其他检查

造血祖细胞培养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有助于检出有无抑制性淋巴细胞或血清中有无抑制因子。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血清溶菌酶活力减低。抗碱血红蛋白量增多。染色体检查除Fanconi贫血染色体畸变较多外,一般再障属正常,如有核型异常须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诊断鉴别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无脾肿大。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并发症

1、出血。从临床上来看,大多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都是出血,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常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并发症,表现为皮肤淤点和淤斑、牙龈出血和鼻出血。在年轻女性可出现月经过多和不规则阴道出血。严重内脏出血如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和中枢神经出血少见,且多在病程晚期。患者出现严重鼻出血、视物不清、头支持治疗输血痛、恶心呕吐,常是致命性颅内出血先兆表现,临床要充分予以注意。

2、贫血。贫血是常见的再障的并发症之一,红细胞减少所致贫血常为逐渐发生,患者出现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等症状。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较缓慢,多为每周降低10g/L左右。少数患者因对贫血适应能力较强,症状可较轻与贫血严重时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3、感染。出血容易导致病人感染,引起更多的并发症。轻者可以有持续发热、体重下降、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现严重系统性感染,此时因血细胞低使炎症不能局限,常缺乏局部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感染多加重出血而导致死亡。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防治方案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由于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对骨髓毒性作用所引起。因此在有关的工农业生产中,要严格执行劳动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周围环境。本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因此要重视个人和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旦感染发生,应及早到医院诊治。输血对本病是一种支援手段,但不应滥用。为防止血色病,一般血红蛋白在6g/L以上不宜输血。目前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用雄性激素治疗,中药对部分病人有效,对急重症再障可行异体骨髓移植或用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2.1、支持治疗:

2.1.1、一般措施:清洁皮肤、口腔、肛门,预防感染。重型再障隔离护理,住层流洁净室。给予易消化饮食,避免便秘。尽量减少肌内注射。

2.1.2、确定的感染应用特异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强有力的治疗,及时、反复送血、痰等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1.3、成分输血:若即将行骨髓移植(BMT),应尽量避免输血,特别是家族成员的血。严重贫血应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

2.2、分型治疗:

2.2.1、重型再障:目前主要的、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是BMT,BMT后5年生存率约为69%。联合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环孢素A(CsA)等方法有效率较高。

2.2.2、非重型再障:在应用CsA基础上合用雄激素有一定疗效,中医中药补肾益气对其也有一定作用。

2.3、早期治疗:大量资料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前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治疗前病程>2年者,有效率为57.9%,2年以内者有效率为74.0%,半年以内者高达90.0%,三者间有显着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4、坚持治疗:有两层含义,首先,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而频繁换药;其次,对治疗不要丧失信心,有病例表明久治不愈的再障患者,经刺激造血药物序贯治疗5~10年均取得疗效。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