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概述

1、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罗马Ⅲ将其列为功能性肠病的一类,患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

2、别称

功能性胃肠病

3、发病部位

腹部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20~50岁女性

6、科室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1、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时,自己控制不了。

2、肠易激综合征的分类

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型多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胃肠道动力紊乱

肠道动力变化是IBS 症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以腹泻为主的IBS患者呈肠道动力亢进的表现,小肠传输时间显着缩短,结肠动力指数和高幅推进性收缩的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提高。便秘型IBS则正好相反,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

2、内脏感觉异常

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

3、中枢感觉异常

研究表明,IBS患者其内脏疼痛的中枢通路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泻型IBS与便秘型IBS之间的大脑反应区也有所不同。

4、脑-肠轴调节异常

IBS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及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

5、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

研究显示,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IBS的几率大大增高,因此肠道急性感染被认为是诱发IBS的危险因素之一。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IBS发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6、精神心理因素

IBS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同时精神心理应激也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说明精神心理因素与IBS有密切的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旨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多次(至少3次)大便常规培养均阴性,便隐血试验阴性,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甲状腺、肝、胆、胰腺、肾功能正常。对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除上述检查外,尚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黏膜活检以除外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病等。钡剂灌肠X线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也常用来进行排除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的并发症

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一些应激状态有关。部分病人伴有上胃肠道及肠道外多种功能紊乱的症状。还可伴有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抑郁、多疑、紧张、焦虑、敌意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方案

1、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方法

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虾、蟹、牛奶、花生等尽量不食,辛辣、冰冻、油腻生冷食物及烟酒要禁忌。同时避免泻药及理化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病多在思想负担沉重、情绪紧张、焦急、愤怒、抑郁等因素时发病。因此避免精神刺激,解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态度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在此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即应包括精神心理行为干预治疗、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对药物的选择应因人而异对症处理。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