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

妄想症的概述

1、定义

妄想症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病学诊断,指“抱有一个或多个非怪诞性的妄想,同时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状”。妄想症患者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也没有明显的幻视产生。但视具体种类的不同,可能出现触觉性和嗅觉性幻觉。尽管有这些幻觉,妄想性失调者通常官能健全,且不会由此引发奇异怪诞的行为。

2、别称

妄想性障碍

3、发病部位

全身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所有人

6、科室

精神科

妄想症的典型症状

1、妄想症的典型症状

1.1、主要障碍为缺乏对人之基本信赖,其特点乃在于使用“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来处理其心理困难,而导致系统化之妄想构造。

1.2、敏感且较自私自利以自我享乐为目的富于猜忌、斗气。

1.3、通常毛病是无法看清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与他人之看法。

1.4、有不少妄想的病人内心确实有一些他个人认为不可告人之秘密,内疚非常,很怕人知道。

1.5、缺乏认识自己动机与态度之能力。

1.6、缺乏对他人信赖,总报以“别人总是凶恶的敌人”之观念,而且自我内心攻击的冲动,故与他人关系不善。

1.7、有些病人发病乃因处于特殊环境如处身异地等。

1.8、妄想内容除受个人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诸因素影响。

2、妄想症的分类

2.1、情爱妄想型

病人会以为自己正和某人恋爱,或另一个人深爱着自己。这类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但是在法院案件中则是男性较常见。

2.2、自大妄想型

妄想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才能、洞察力、价值、势力、知识、身份等等。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病人会刻意改变生活方式来迎合妄想,变得奢侈、傲慢、狂热起来。自大妄想可能有宗教内容,例如相信自己有来自神明的特殊讯息。

2.3、嫉妒妄想型

又称奥赛罗症候群是一种病态型思想,认为自己的配偶或爱人不忠。

2.4、被迫害妄想型

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欺骗、跟踪、下毒、诽谤或阴谋对待等,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小小的轻侮可能就被病人放大,变成妄想的核心,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2.5、身体妄想型

病人坚持自己患病,因而经常四处求医,虽然治疗无效,但仍顽强不息。

2.6、混合型

没有任一种类型的妄想主题比较突出,或混合了几种妄想类型的特点,适用此分类。

妄想症的病因病机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仍未掌握有关妄想症的足够资料,本病的病因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常见的生理因素如遗传因素、器质性病变等、心理因素等等,所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最好是能够多向其疾病的主治医师进行一些详细的了解比较好。

生理因素

遗传:同一家族的人出现多疑、隐秘或嫉妒等性格特点的机会较高。

器质性病变:头部受伤、酗酒甚至爱滋病都与妄想症的起病有关。有人猜测是颞叶或边缘区受损,或多巴胺能神经过份活跃之过。

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Freud)强调欲力的过程,认为妄想是从同性恋期退化并固定在原始自恋期的结果。对同性的爱遭到禁止,继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也强调同性恋、自恋及投射之说。

Sullivan认为妄想可克服自卑和软弱,较受折磨的清醒令人舒服得多。

1、原发性妄想:是指突然发生的妄想性体验或确信。原发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而且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意义,因而备受重视。

2、继发性妄想:是指在已有的心理障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妄想。

妄想症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本病的检查主要针对发病原因进行,由于本病属于精神性疾病,故临床检查主要进行头颅CT以及MRI的检查,明确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疾病,造成的妄想发作。其次还需进行心理学咨询,以明确患者目前所处的心理状态,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妄想的始动因素。

妄想症的并发症

1、妄想往往有自杀企图,如不早诊断早治疗易酿成大祸。发生妄想症的人,往往有着特殊的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等。

2、妄想患者本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轻则沉闷于心偏离了正常生活轨道,重则危及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社会事件。

3、妄想是指病人整天多疑多虑,胡乱推理和判断,思维发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可伴有幻觉,但无其他明显的精神症状。

妄想症的防治方案

1、妄想症的预防方法

想要预防妄想症的出现,就要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因为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悲观等情绪,会让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的平衡出现紊乱,所以要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生活要合理的安排,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对预防妄想症有很大的帮助。做到饮食有规律,日常起居有常、不过度的劳累、保持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妄想症的治疗方法

2.1、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阐释、移情分析、自我联想以及自我重建技术。

2.2、行为治疗

在对于强迫症的认识上,行为治疗分为两个基本的流派。第一种观点认为具有强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种行为和仪式动作来缓解焦虑,称为驱力降低模型。依照这个模型,治疗者主要集中于通过激发可以减少焦虑的情境来消除不适当行为与仪式动作。第二种观点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强调对强迫行为的后果进行调节,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大量运用惩罚和示范学习。

2.3、家庭人际关系治疗

此种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避免单纯研究孤立的个人行为。这种思想注重研究行为问题的整体意义,它强调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咨询。

2.4、药物治疗

主要采用下列药物:氯丙咪嗪、氟西丁、氟伏草胺、MAOIS苯乙肼。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