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

小儿发烧的概述

1、定义

小儿发烧是指当小儿发热,温度在39.1~41℃左右。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2、别称

小儿发热、宝宝发烧。

3、发病部位

全身。

4、传染性

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

少儿。

6、科室

儿科。

小儿发烧的典型症状

1、小儿发烧的典型症状

发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等。

2、小儿发烧的分类

小儿发烧的分类有:短期发热(发热<2周)、长期发热(发热≥2周)和慢性低热(长期低热)。

小儿发烧的病因病机

1、短期发热(发热<2周):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小儿。应注意患儿的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及有无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血点、黄疸、贫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长期发热(发热≥2周):

2.1、感染性发热: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其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肝胆系统感染);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脓肿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阑尾脓肿、肛周脓肿等)。

2.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风湿性疾病;组织破坏或坏死恶性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疾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药物热、药物中毒等。

3、慢性低热(长期低热):指起病较缓,体温在37.5~38.0℃,持续4周以上者。40%为感染性发热,57%为非感染性发热,3%原因不明。

小儿发烧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原、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粪便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骨髓穿刺。

2、影像学、心电图及活体组织检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CT、磁共振、B型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及活体组织病检。

对小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要详细了解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他症状,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外,还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

小儿发烧的并发症

1、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搐,热度不仅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2、热性惊厥:有些患儿发热时可发生抽搐,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一般发作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脑水肿:当体温超过41℃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可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以上高热时必须紧急处理。

小儿发烧的防治方案

1、小儿发烧的预防方法

1.1、夏季使用空调纳凉温度不能过低。

1.2、饮食方面也不能让孩子贪凉。

1.3、不能总是强迫孩子不断地“再吃点”。

1.4、让宝宝多喝水。

1.5、不要让宝宝穿得太多。

1.6、鼓励宝宝多运动。

1.7、让宝宝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1.8、鼓励宝宝勤洗手。

1.9、让宝宝多与外界接触。

2、小儿发烧的治疗方法

2.1、治疗原发病: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2.2、退热治疗: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

2.3、常用的降温措施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中医药降温和人工冬眠疗法。

2.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提供舒适的降温环境,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大小便通畅。给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