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概述

1、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别称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

3、发病部位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儿童

6、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

1、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语言发育迟缓。

2、分泌性中耳炎的分类

无分类。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病机

对于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惟一管道。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又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

分泌性中耳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鼓膜穿刺或切开术等可以明确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和后天原发性胆脂瘤等,这些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听力减退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长期鼓室置管可能遗留鼓膜穿孔,等待观察至成年后可考虑鼓膜修补手术。

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方案

1、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方法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鼓膜置管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