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

核黄疸的概述

1、定义

核黄疸是一组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以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其病因主要为溶血性黄疸。

2、症状部位

全身

3、症状科室

儿科

4、常见病因

溶血性黄疸

核黄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发生在婴儿初生时。该病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酶系统不成熟

由于相关酶的缺乏,导致游离状态胆红素转化为结合状态胆红素的过程被延缓,使得体内存在大量游离状态的胆红素。

2、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

这是比较普遍的原因。某些疾病(新生儿溶血症等),或某些药物(维生素K3等)的影响,都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超标的原因。

3、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如果血脑屏障的功能下降,那么游离胆红素会透过血脑屏障而侵入中枢。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缺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受损。

4、血浆白蛋白含量较低

由于血浆白蛋白数量的减少,导致胆红素和白蛋白得不到充分的结合,相应的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含量会很高。

5、酸中毒

酸中毒会影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胆红素会更容易侵入中枢。

6、白蛋白被夺取

如果某些物质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系数比胆红素-白蛋白的结合系数高,那么这些物质就有可能取代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例如,来自体外的某些消炎镇痛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磺胺类抗菌药或某些抗生素(如新生霉素)等,或者是源于自身的某些物质(如胆酸)等,这些物质都可能发生上述“置换”现象。

核黄疸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核黄疸的检查方法

足月儿早期症状为嗜睡,进奶差伴呕吐,接着可发生角弓反张,眼球凝视,惊厥和死亡。在早产儿中,核黄疸可能并不表现可认识的临床体征。核黄疸可导致以后儿童期的智能发育迟缓,手足徐动样大脑瘫痪,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眼球向上凝视的麻痹,尚不明确减轻胆红素脑病的程度是否能减轻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感知-运动障碍和学习困难)。

没有一种可靠的实验能确定某一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危险,确诊是通过尸体解剖。

2、核黄疸的诊断鉴别方法

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呼吸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甚至DIC。

后遗症期: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

核黄疸的危害

该病最主要的后遗症是手足徐动性脑瘫。在受到胆红素的破坏后,中枢神经细胞会逐步丧失正常机能以至于最终坏死。患儿会表现出锥体外系遭受损坏后的一系列反应,如四肢不受控制的乱动(患儿在精神紧张时尤其严重、运动毫无协调性)此外。面部表情,听力和发音等也受到影响,出现如流涎不止,无力咀嚼,言语困难,双耳失聪等现象。

核黄疸的防治方法

1、核黄疸的预防方法

严格的产前检查可以有效地减少早产和难产的几率。另外,容易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如维生素K)、抑制白蛋白的药物(如磺胺类抗菌药),都不宜服用。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外观特征。可将其放置在日光下观察其皮肤颜色,用指尖按住他的头部,胸部或手心(脚心)的皮肤,大约1-2秒后松开,可判断他的皮肤是否被黄染。如观察到他的眼珠,泪水或尿液变黄了,那就意味着胆红素已经超标,要马上就医。

2、核黄疸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热量及液体供给。

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山转移梅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光疗。

换血疗法。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用药原则:

核黄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可静脉补液供给热量,另静滴白蛋白或血浆、地塞米松,口服苯巴比妥、尼可刹米、10%活性炭溶液、琼脂等,光疗、输血。

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换血治疗。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