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的概述

1、定義

顱內壓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經外科常見臨床病理綜合征,是顱腦損傷、腦腫瘤、腦出血、腦積水和顱內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顱腔內容物體積增加,導致顱內壓持續在2.0kPa (200mmH20)以上,從而引起的相應的綜合征,稱為顱內壓增高。顱內壓增高會引發腦疝危象,可使病人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因此對顱內壓增高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十分重要。

2、症狀部位

大腦

3、症狀科室

外科、神經外科

4、常見病因

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顱內占位性病變、先天性畸形

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如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腦脊液增多(腦積水)、顱內靜脈回流受阻或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使顱內血容量增多。

顱內占位性病變使顱內空間相對變小如顱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等。

先天性畸形使顱腔的容積變小如狹顱症、顱底凹陷症等。

顱內壓增高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顱內壓增高的檢查方法

目前CT是診斷顱內占位性病變的首選輔助檢查措施。它不僅能對絕大多數占位性病變做出定位診斷,而且還有助于定性診斷。CT具有無創傷性特點,易于被患者接受。

在CT不能確診的情況下,可進一步行MRI檢查,以利于確診。MRI同樣也具有無創傷性。

2、顱內壓增高的診斷鑒別方法

易混淆症狀:顱內壓增高、顱內高壓、顱內占位性病變、顱內頭痛。

顱內壓增高的危害

主要并發症有腦水腫、腦疝、昏迷等。高血壓腦出血最為常見。一般起病較急,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1-3日內發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

顱內壓增高的防治方法

1、顱內壓增高的預防方法

一旦出現頭痛視覺障礙、嘔吐“三聯症”已屬顱內壓增高症的典型表現。癲癇樣發作常預示顱內壓急劇增加。如出現一側瞳孔擴大,常為同側顳葉鉤回疝的臨床表現。雙側瞳孔擴大常為小腦扁桃體疝的表現;若伴有生命體征(血壓增高、心率減慢、脈搏洪大呼吸慢而深)和意識減退,則病人已處瀕危狀態,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2、顱內壓增高的治療方法

凡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留院觀察。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血壓、呼吸、脈搏及體溫的變化,以掌握病情發展的動態。顱內占位性病變,首先應考慮作病變切除術。若有腦積水者,可行腦脊液分流術,顱內壓增高已引起急性腦病時,應分秒必爭進行緊急搶救或手術處理。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