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高壓

顱內高壓的概述

1、定義

顱內高壓(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指顱內壓持續保待在l5mmHg以上。正常人平臥位顱內壓約為10mmHg。當腦組織腫脹、顱內占位性病變或腦脊液分泌過多、吸收障礙、循環受阻或腦血流灌注過多導致顱內高壓。表現為頭痛、嘔吐、視力障礙、意識障礙、癲癇及腦疝引起的症狀和體征。治療應盡快明確病因,從根本上解決顱內高壓的症狀和體征,對症處理,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2、症狀部位

顱內

3、症狀科室

神經科

4、常見病因

腦組織腫脹,顱內占位性病變,腦脊液分泌過多、吸收障礙、循環受阻,腦血流灌注過多等

顱內高壓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如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腦脊液增多(腦積水)、顱內靜脈回流受阻或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使顱內血容量增多。

顱內占位性病變使顱內空間相對變小如顱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等。

先天性畸形使顱腔的容積變小如狹顱症、顱底凹陷症等。

顱內高壓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顱內高壓的檢查方法

腰穿測壓在L2~3間隙穿刺測壓,若壓力>l3.5mmHg或l80cmH2O即可確診。疑有腦疝形成者,不宜做腰穿。

顱內壓監測較腰穿測壓準確,可動態了解顱內壓變化。

腦血管造影、CT和磁共振等。

2、顱內高壓的診斷鑒別方法

顱內高壓要與腦積水、腦出血的症狀鑒別。

顱內高壓的危害

腦血流量的降低。正常成人每分鐘約有1200ml血液進人顱內,通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進行調節。正常的腦灌注壓為9.3-12kPa (70-90mmHg)。如果顱內壓不斷增高使腦灌注壓低于5.3kPa(40mmHg)時,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失效,腦血流量隨之急劇下降,就會造成腦缺血,甚至出現腦死亡。

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可直接影響腦的代謝和血流量從而產生腦水腫,使腦的體積增大,進而加重顱內壓增高。

庫欣(Cushing)反應。當顱內壓增高接近動脈舒張壓時,血壓升高、脈搏減慢、脈壓增大,繼之出現潮式呼吸,血壓下降,脈搏細弱,最終呼吸停止,心臟停搏而導致死亡。這種變化即稱為庫欣反應。

胃腸功能紊亂及消化道出血。部分顱內壓增高的病人可首先出現胃腸道功能的紊亂,出現嘔吐、胃及十二指腸出血及潰瘍和穿孔等。

神經源性肺水腫。病人表現為呼吸急促,痰鳴,并有大量泡沫狀血性痰液。

顱內高壓的防治方法

1、顱內高壓的預防方法

臥位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或側臥,病情允許時抬高床頭15°~30°,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有腦脊液外漏的病人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使腦組織移向顱底,粘附在硬腦膜漏孔處,使局部粘連而封閉漏口。注意頭頸不要過伸或過屈,以免影響頸靜脈回流。休息保持病室安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以免造成患者情緒激動,使血壓升高,加重顱內壓增高。病人躁動不安時,要查明原因,對症處理,勿輕率給予鎮靜劑,以免影響觀察病情,也不可強加約束,避免因過份掙扎而使顱內壓升高,應加床擋保護并讓其戴手套,以防墜床和抓傷。

2、顱內高壓的治療方法

顱內高壓症的治療取決于病因、顱內高壓的程度和持續時間,顱內高壓的程度與顱內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密切相關。因此,應盡快明確病因,從根本上解決顱內高壓症狀。對症處理氣道阻塞、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及時、適量地給予脫水治療,注意監測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