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肠套叠的概述

1、定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2、别称

3、发病部位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

6、科室

外科、儿科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

1、肠套叠的典型症状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2、肠套叠的分类

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肠套叠的病因病机

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关于肠套叠的促发因素,大多数认为是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这些因素包括肠炎、腹泻、高热、季节性添加辅食、受凉、肥胖等,病毒感染和肠套叠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肠套叠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套叠处受阻,阻端钡剂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肠套叠的并发症

若超过24小时以上,肠管会发生缺血,坏死,则需要手术治疗,若时间更久,肠壁组织穿孔会引起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肠套叠的防治方案

1、肠套叠的预防方法

平时要避免小儿腹部着凉,适时增添衣被,预防因气候变化引起肠功能失调。防止肠道发生感染,讲究哺乳卫生,严防病从口入。不要突然改变小儿的饮食结构,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

2、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可应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法复位。但怀疑有肠坏死者禁忌使用。

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或为继发性肠套叠者可行手术疗法。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探查情况决定。无肠坏死者行手术复位;有困难时切开外鞘颈部使之复位,然后修补肠壁;已有坏死或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或造瘘术。

关联内容